家的願力與業力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文|朱慧慈

近年來媒體新聞報導不斷有兒子殺父母,父母殺兒女,祖孫互弒,夫妻相殘,父母虐童,子女虐待父母,全家燒炭自殺 — 各種層出不窮的家暴事件及家庭悲劇,看了實在令人鼻酸。是什麼深仇大恨使得同為至親的一家人可以如此狠心下得了手?真的是整個社會世道人心變得如此之壞了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有「家」的人最幸福

我們常說:虎毒不食子,再怎麼說同為一家人,還有誰比自家人來得親呢?一家人必須同甘苦共患難,榮辱與共才是;「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看外面風大、雨大,風雨飄搖特別能感受到「金窩銀窩還不如我的狗窩好」這句話的意義,當我們出外辛苦工作或是長期旅居外地回到家時的那種感覺真好,「家」不只是 一間房子或是一個概念, 「家」能給予我們心靈上的慰藉與寄託, 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居家的空間環境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家人共同參與的活動,更是家庭成員之間精神寄託的來源。當你隻身在外奮鬥打拼,疲累的心靈渴望回家,回到你從小生長跑跳,或是那個自己一手辛苦建立的家園、那個可以依慰的家,在家裡面,你可以無拘無束自在的和家人相親相偎、無所不談,受創的心靈可以從這裡得到最好的撫慰,這是任何的社會組織、團體都無可取代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家,也渴望擁有一個家,有家的人是世間最幸福的人。

斷氣前想要回家

曾經有位癌症末期昏迷的病人,在我幫他治療的過程中我與他的靈魂對話,希望他能夠放下一切的執著念安心的回歸自然去,他告訴我希望他兒子能戒煙,將來好好照顧媽媽及姊姊們,還有他想回家,他想死在家裡,當我告訴家屬病人的心願時,家屬卻反對認為家裡無法照料如此一個重症昏迷的病人,病人應該留在醫院裡,當然不過幾天病人就撒手人寰了,遺憾的是病人最終的心願並未能如願。我有很多重症的病人當大限已至,我若救不了人就會救靈,而很多病人在臨終前都會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中,有的家屬願意,但多數的家屬都不同意,我猜想大概是現代年輕人白天要上班,害怕無法全力照顧病人,況且現代醫學總在病人身上插上一堆管子儀器什麼的,沒有醫學常識、或照護經驗的家屬突 然要接手照顧一個重症病人回家也的確會恐慌害怕,總認為還是留在醫院裡有專業醫護人員照顧安全些。其實中國人老一輩的有一個傳統,就是人在斷氣之前一定要回到家裡,為什麼要回到家裡?這項習俗的用意應該是取其落葉要歸根的意思,認為死在外地可能會成為孤魂野鬼,所以 一定要回到家,死在家裡感覺才踏實。在 台灣地區老一輩的也有一項習俗,凡是死於外地者包括橫死及病死於醫院的,除住在郊外山區的人家,一般村里都非常忌諱運棺木回村內,屍首不能搬回來,不能入家門,棺木更不能停入廳堂,乃因大家認為他已經是孤魂野鬼了,孤魂野鬼會捉弄人,因此不能入村必須在村里門外搭棚停柩治喪,稱為「冷喪不入莊」。古人因為篤信鬼神,因此固守此戒,不敢觸犯,所以有病住院的,一旦病危,家屬就會即刻辦理出院,以期能入家廳壽終正寢。這種習俗觀念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卻可見「家」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

「家」的願力與業力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大家庭,並且是一夫多妻制,家裡面一定住著有長輩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姑姑阿姨嬸嬸、父親母親、以及所有親族的兄弟姊妹們,人一多一大家子的人長期同處在一個屋簷底下,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所衍生出來的磨擦、利害衝突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不勝枚舉。大家庭其實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為了便於管理家族裡的人、事問題,於是國有國法、家有家法。家法通常都是自家祖先遺留下來的一個家規、家訓,要求世代子孫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若有違逆的子孫必定先以家法伺候。家法也代表一個家族的文化與家風,有人以「忠孝」傳家,有人以「書香」傳家,有人以「廉潔」自許,古人常說影響人一生命運的五個因素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功德、五門風,可見家風門風不但對一個人的觀念、性格、言行、氣質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其一生命運的吉凶禍福。中國人非常注重家風,家風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祖先的願力,希望世代子孫依此奉行的一個行為準則,亦希望世代子孫能依此家風的願力來傳承。

沈葆楨是道光年間進士,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洪秀全起義攻打滿清,清軍望風敗逃,沈葆楨自御史出任知府,原任九江,未到任,九江已陷,奉命鎮守江西省廣信府, 廣信府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轄有上饒、玉山、弋陽、貴溪、鉛山、廣丰、興安七縣,府治在上饒。當時太平軍己攻下金陵,正乘勢向四方出擊,廣信府是他們的攻擊目標之一。沈葆楨帶著夫人往戰火連天的廣信府上任,一到任就著手擴大兵力,當地兵力有限,為了抵抗太平軍的大舉進攻,沈葆楨到各屬縣募兵籌餉,只留下夫人林敬紉(林則徐的女兒)坐鎮上饒。不久大批的太平軍蜂擁而 至,試圖拿下上饒城。城中無主帥,無人敢出面指揮軍隊護城,許多官員竟收拾了細軟,攜家眷倉惶出逃。有人勸夫人也趕快出城避難,然後再設法與丈夫會合﹔沈夫人卻不為所動,既然丈夫託她守城她自當誓死完成使命。左右的人好心地勸道:「夫人畢竟是女流之輩,如何指揮得了部隊,何況城中兵力有限,太平軍很快就會破城而入的。」 夫人堅定地搖搖頭說:「你們可以逃命,我不能逃,我決意與上饒城同在!」為了表示心意已堅,她指著院中的水井道:「倘若城破,這裡就是我的安身之處。」

此時,在外募兵籌餉的沈葆楨也得到了上饒城受困的消息,率兵馬日夜不停地趕回上饒。然而畢竟寡不敵眾,城中的形勢日漸危急。 沈 夫人想到距上饒約九十里不遠的玉山鎮有浙江總兵饒廷選鎮守,他原是先父林則徐的舊屬,現在只有請他出兵相援,才可能解上饒之急,可是玉山鎮那邊同樣戰事緊急,饒總兵肯冒險相救嗎?為了能感動饒廷選, 沈 夫人噬破中指,以血書一封求援﹔浙江總兵饒廷選收到 沈 夫人林氏的求援血書,大為她的一片忠心所感動,當即抽出數千兵馬,連夜馳向上饒增援。如此一來裡應外合,血戰了七天七夜,終于解了廣信上饒城之圍。

沈葆楨夫婦為了感念報答饒總兵的大恩大德情義相救,當即誓願沈家世世代代子孫當報效饒家之恩。數年前 我在美國義診遇上沈葆楨之後代,我見 沈 女士與先生的姻緣很奇特,要她對先生多寬待凡事多忍讓勿計較,不可要求以一般夫妻之關係對待,因為他們是前世定下的宿緣,果不其然,他們是大學同班同學,一見鍾情,先生姓饒,正是饒將軍之後。

不積善之家禍延子孫

「業力」這個字源自於梵文的「 karma 」,意思是「行為造作」,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造就不同的相應的結果; 基督教的教義中說:「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中國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物理學的牛頓定律說:「有一個作用力就必然產生一個反作用力」;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

我們可以從歷史故事中、或是電視電影的戲劇中看到中國幾千年來各朝各代宮廷裡的,家族中的各種恩怨故事,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妯娌之間、妻妾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甚至親族之間,各種不同人際關係磨擦所衍生出來的愛、恨、情、仇,深植在人心中、在靈魂深處化不掉,解不開,也忘不了直到來生仍糾纏不清。

有一個得了怪病的病人來求治,一坐下我就告訴他:你的病是跟家裡的共業有關,病人立刻掉下眼淚哭了起來,他說:一點兒沒錯!他知道從他的祖父到他的父親他們家族不一定會留家產給子孫,但世世代代必須交代後世子孫只有一句話,就是:「千萬不可以做壞事,以免受到報應。」因為他們曾有一世的祖先曾經放火把一家人活活燒死,最後死的那個人臨終前下了毒誓,誓言要他們這一家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得好死!而今,他的大哥已在青壯期突然死於車禍,接著二哥突然精神分裂上吊身亡,現在他直覺似乎輪到他了。被我一語道出他更確信簡直嚇壞了。如今他深信:因果報應,屢試不爽。

有一個國中小女孩每天晚上無法睡覺,看到家中鬼影幢幢,有鬼影飄來飄去,有時候還會停在天花板上,弄得她神經兮兮、精神不濟無法上學,到四大名醫院去檢查腦波,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有一家醫院檢查出腦部有異常放電的現象,醫院照腦波的技士還問她:有沒有人說你是鬼附身啊?母親帶她來治療,我告訴她家中的鬼影並非外人應是家中的親人,母親立刻問我:是我小叔嗎?她慚愧的說:因為爭奪家產,小叔覺得不公平,氣憤之下竟自殺身亡。這種死時心有未甘,死不瞑目的家屬,通常多會在家中徘徊不去,影響生者的生活起居,甚至干擾情緒睡眠,嚴重者還會製造事端,甚至延至來生。

曾經治療過一個小女孩,全身潰爛得嚴重的皮膚病,也是源自於她的父母親靠販毒維生的業力。還有許多家庭業力禍延子孫的病例無法一一列舉。自古即有名訓 《易經》上曾說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許你會問:不是個人業障個人當嗎?怎麼會禍延無辜的子孫呢?因果律的基本運作模式當然是各人業障個人當,但是若無相當因緣不會進一家門,況且子孫受父母養育靠父母吃飯,自然要承擔父母的一部份業力,而且業力發生在造業者最心愛的人身上,有時候比發生在造業者自己身上來的更痛苦,也算是對也是對造業者的一種懲罰,但受業報的子孫也必然與造業者有相當的共業牽連,絕非枉受牽連 。

化解與家人的怨懟瀟灑的走

近年來,減少生育的觀念讓家庭的規模日漸縮小,小家庭雖然人際關係較古時候單純,然而競爭激烈的社會型態與繁重的工作壓力,縮短了人們居家的時間,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忙碌,一早就把小孩送往學校,放學後送到安親班或補習班,連親子共度晚餐、共敘天倫的時間也沒有。大人忙大人的工作,小孩忙小孩的課業,「家」似乎成了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家人彼此之間彷彿既熟悉又陌生。各自忙碌的結果,親人彼此之間的關係遂日漸疏遠淡薄,不再那麼關懷彼此, 試問當家屬昏迷病危時誰又真的知道昏迷中的家屬此時此刻心裡在想些什麼?在訣別之前又想跟家人說些什麼?在斷氣之前最想跟家人化解什麼?他死得甘心死得瞑目嗎?他想回家嗎?這些心靈上的問題似乎都無人在乎,家屬只是一味的在爭執該不該放棄急救?該不該準備後事?甚至該不該趁早分配遺產?其實家屬在辦理治喪或是在爭遺產的過程,死者的靈都還在家裡,對家屬的所作所為以及心態都一清二楚,一樣會紀錄在死者的阿賴耶識(佛家所謂的第八識)中帶走。所以不論生者或是死者若能在有生之年彼此關懷,不愉快的事趁早溝通化解,想說的話該說的話不要放在心裡,如此當大限到來與親人訣別時,自然能了無牽掛,瀟灑的走,千萬不要帶著怨心、憎恨心走,因為那將禍延來生對雙方都不好。

參考資料
  • 清史演義 — 蔡東藩
  • 奇女傳 — 陳劍雄
  • 八通關 — 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