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分享、尊重這三個習慣養成了,自然會吸引快樂、懂得分享、願意尊重的人跟你交往,跟你結成一家人。
主講者|朱士炘老師
今天我提供的一些想法跟觀念,也可以提供給適婚年齡的人來聽。今天我有六個重點要講:三點是要打破你們的觀念,三點是請你們要養成習慣。第一個要打破的觀念是:很多人都以為找不到對象,是因為沒有機會。很多父母會說:我小孩很乖,只會讀書而已!所以是宅男宅女,沒事放假就待在家裡,因此他的機會很少。我告訴各位,如果這句話是在二十年前說,我接受!因為他不出門嘛!可是現在網路世界發達,利用網路交友,你會沒有機會嗎?
機會雖多,還要學習互動
今天隨便到交友網站上面去看,它都號稱會員有好幾萬人在上面,把你所想要的條件輸入進去,馬上篩選一堆人出來,不管它是真是假,總是有個開始去認識嘛!在我自己從事姻緣顧問的過程中,發現到很多人,其實就算你提供機會給他也沒用。
譬如說:有一個男士三十歲是個留美博士,一百八十五公分,在大學裡頭當副教授,條件很好,但為什麼「找嘸」對象?每個人都覺得奇怪,因為相親時他看人第一眼是彎著腰,盯著對方東瞧西瞧,因為他很高,女生會覺得:你這樣看我幹嘛?他外表呈現的狀態,就是拿一張評分表在打分數,這表現出他很挑剔,其實女生看他第一眼,早就把他給拒絕了。
我第一個要打破的觀念,就是現代人說機會太少,根本都是假的。機會很多,往往都是他自己在過程中不懂得如何和對方互動。所以各位,重新去思考不管是你或是孩子要找對象,記得要從喜歡你的人裡頭,去找到你喜歡的人。
大家有沒有聽懂這個邏輯?就是一定要人家喜歡你之後,你才喜歡對方,這樣才有共鳴在。我舉個例子:婚友社會告訴來參加的人,沒問題!絕對找到你要的,然後要你填一堆資料表,希望對方身高收入要多少等等。
前面一兩個或許會接近理想,後來會叫你要增加自己的機會,不要限制自己啦!我們的教育常認為對陌生人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交友的第一個採取方式常常是防衛,放心後才跨出去,可是卻忘了在公共場合裡,幹嘛要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呢?不需要!讓每一個跟你接近的人都覺得很愉快,你再從那麼多人當中,去找到你也喜歡的,配對性就非常高!
有些朋友會去參加號稱人數很多,有一百個男生一百個女生的聯誼活動,很多人進去之後,先在大堆人當中巡一遍,看有幾個是自己喜歡的,於是專門去黏那幾個,偏偏你會喜歡的一定也有別人喜歡,結果對方選擇性就很大,於是對方就去挑他們自己喜歡的,你就落空了。所以是要在喜歡你的人當中,去找到你喜歡的人,這才是對的。
學習長大,尊重選擇權
如果你要改變一個人,一定要先成為他的朋友,父母常認為:現代子女很難教,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對子女沒有影響力。有時候是因為你把影響力交給別人,把子女往外推了,他和你在一起感受到的是焦慮跟壓力。
有一部美國影集,內容是敘述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他本身是個游泳健將,有多發性硬化症的疾病,父親為了治療他的病,所以和美國政府抗告,希望能研究大麻在他孩子身上治癒的狀況。可是如果兒子身上有麻藥,就會喪失游泳選手的資格,孩子覺得游泳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告訴律師:沒有關係,你贏了這場官司不要緊,可是我要聘請你,打另外一場和我父親脫離父子關係的官司,不准他再管我。
在我們的環境裡,常常會去要求子女照自己的方式來,很多家長問我要如何去影響子女?我都會問:你跟子女的關係,是不是老鼠跟貓?一個見到另一個就先閃了!有一個一定跑,另外一個拚命追,多累啊!永遠要記得,「一個口令不可能一個動作」,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別人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人?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叫子女去做,這樣對他並不公平!自己數學不好卻要求他數學要好,小時候想學鋼琴沒學到,就逼他去學鋼琴,就算他自己比較想學跳舞也不准,是你要還是他要,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因此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子女沒有辦法學到怎麼樣去決定跟選擇,舉個例子:媽媽帶孩子去買玩具,會問小孩:你要選哪一個?他選好了,接著媽媽會說:不好啦!選別的。你不是叫他選嗎?他選了你還告訴他不好,他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
請問各位,如果有一個男生是半殘,家裡還負債兩千萬,想要娶你的女兒,你的反應會是什麼?一定不願意。所以第二個要打破的迷思是,找對象不是為了來跟你分憂解勞的,找對象不是要來跟你共苦的。想想看,今天有一個人跟你說:我日子過的好苦,我需要你一起來受苦,你會如何反應?你一定會先閃再說。
人性基本就是喜歡開心和快樂。自己的子女有些狀況,覺得很辛苦,會急著想幫他推開痛苦,為什麼你要叫別人也受苦?所以找對象,不是找他來受苦受難的,家裡家事若缺人,花錢去請佣人比較好,不要想找一個免費台傭。今天女兒要嫁出去,當然希望她到人家那邊是去享福的,而不是做家事、帶小孩、養老人家的,這是第二個要打破的迷思。
第三個要打破的迷思,就是找到伴侶不代表問題結束,很多人都說:趕快找一個對象,以後就沒事了!其實,有了對象問題才多起來,你以為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其實它所帶來的問題會更多。
不論你是為子女擔心的或是沒有對象的,都請你從今天開始養成這三個習慣,第一個是既然找對象不是來共苦的,請記得你自己要懂得快樂,你自己需要先是個快樂的人,要讓別人跟你在一起時能夠很開心。試問,你會喜歡和愁容滿面、愛把人從頭罵到腳、老是散發負面能量的人在一起嗎?情緒管理很重要,請大家記得隨時要帶兩個警報器在身上,第一、當你想一件事情愈想愈不高興、愈生氣、愈憤怒時,第一個警報鈴要馬上響起,提醒自己可能想錯了,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事情處理解決方法,絕對不會只有一種,它會有很多種。一直想,表示你在鑽牛角尖,要有自我提醒的習慣,才能擁有快樂的習慣。用物以類聚的型態來思考,總是負面思考的人,會吸引同樣磁場能量的人。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趨吉避凶,若你一天到晚想的是壞事,剛好顛倒就會趨凶避吉,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儘可能地去做正向思考,這就是第一個警報鈴。第二個警報鈴是什麼?你找人家談事情,愈講兩個人心情愈來愈不好,一定要警告自己可能找錯人了,表示你們兩個一起在鑽牛角尖了,他沒有辦法帶你離開你所陷的困境。
調整角色,快樂成長
跟子女的互動,也是一樣的道理。我本身是獨生女,父母在我兩歲的時候就離婚了,生父是黑貓中隊員後來因公殉職,母親和繼父結婚後,我心裡很清楚知道那個人不是我爸爸,從小就距離我繼父很遠,母親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她要的是一個好的小孩,卻又說不出來應該好在那裡?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做決定和判斷,搞到最後我媽常非常憤怒:為什麼經常我要妳做的事妳都不去做?都是你自己一意孤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是在這樣的壓力底下長大的。
而我自己有三個小朋友,前面兩個是女生,第三個是男生,三個孩子都純屬意外。老大今年二十歲要上大學,有肢障方面的問題,念書對她來講是一種莫名的壓力,她去念大學對我來講,是希望她能去累積她的生活經驗。老二是國二升國三,老三是小一升小二。在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很清楚定義自己:我不當母親,如果定義自己的角色是個母親,你不自覺會替孩子緊張擔心,很多事情你會放不開,你會陷在裡頭跳不出來,你會有更多的壓力跟焦慮。
第一個小孩出生後,我就決定對孩子要當像朋友,又像老師的「陪伴者」。我們家小朋友都清楚知道一件事,十八歲以前都要聽我的,為什麼?這是法律規定的,我跟我的孩子講:十八歲以前,你被關到警察局去,我是監護人還要去簽字,你才可以出來,你不聽我的話,我為什麼要帶你出來?可是十八歲以前,我不是教他們功課要學什麼,如何去考試?我要教他們思考邏輯,當他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要知道如何處理如何解決,讓孩子自己有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十八歲以後,孩子有問題還是可以問我,他們可以自己獨立去做決定,爸爸媽媽的話只當做他們的參考。
我相信前面十八年的訓練,可以在孩子滿十八歲以後,面對問題時想法會成熟很多,已經可以做很好的決定,這是我確定我信任孩子的地方,因為做父母的會很難去信任小孩。想想看,台北交通多亂,早上孩子出門要過馬路,光想你就會覺得擔心啊!可是當個陪伴者,角色是老師的話,你勢必要放手讓他自己試一試,看著他陪著他去試,因為是個「陪伴者」,反而比較不容易生氣。
當父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耐心!當我們進入爸媽角色就會很急,試著跳出角色時,耐心就會不一樣,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態度就會不相同。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聽,我第二個小孩,在五年級時曾經拿剪刀丟老師。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下午接到我媽電話,以非常淒厲地聲音說:妳女兒在學校出事了!我根本聽不懂她在說什麼。當時,我正在開會,電話掛了之後,跟老闆及其他主管說:我家小朋友在學校出事了,我去處理一下,二十分鐘就回來。老闆看看我:妳確定二十分鐘後,可以回來嗎?我說:我確定沒問題。
老二那年是五年級結束,準備要升六年級的時候,剛好有一個空檔時間,他們學校要做才藝競賽表演,我女兒是資優班的學生,而且是她考上後我才知道,我跟她有一個交換條件就是:妳念資優班要快樂,千萬不要哪天跟我講,功課很好多不快樂。我認為事情不快樂就不好玩,不想做你就不要做,因為你做了之後,只會去怨,怨了之後怪別人。
才藝比賽的時候,她為了希望可以跟班上同一小組有更好的感情,自願做美勞,因為她是美勞資優,所以花了兩天時間,花盡心思仔細地畫了「空城計」城牆的海報,表演結束,收拾海報時發出聲音,老師叫她坐下,先不要收,不然會吵到後面表演的同學,她不理坐下來繼續收,老師走過來,把海報紙拿起來一揉,啪一聲就扔掉,因為這次表演,她花了很多心思,自然很珍惜這張海報,所以氣就上來了,手上拿的美工剪刀就直接丟在老師身上。老師被丟到時嚇一跳,反應是:妳這樣做是不對的!沒關係!只要妳跟我道歉就好!可是我的那個孩子很有正義感,是非分明,她覺得老師也有錯,也要道歉,為什麼只有她要道歉?老師先把她帶到輔導室,輔導室不接,說是刑事案件送到訓導處去,訓導主任還蠻有意思的,要她面壁思過唸心經,我到訓導處的時候,她剛好很專心在唸心經。其實到學校的當下,我根本不知道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看到她,問她第一個問題:妳跟老師道歉了沒?走,跟我一起去跟老師道歉。
一見到老師,我跟老師說:孩子拿剪刀丟你,這件事是不對的,我要她跟你道歉,我相信你也有些話跟她說,所以你們自已講。我有點距離站在旁邊讓他們去說,大概過了五分鐘,我自己認為小孩道歉講的話不會太多,老師可能會開始要重覆講了。加上因為已經接近放學時間,我跟老師說:我先帶她回去,至於她之後有什麼要被懲罰的事,我都接受,都沒有問題。
在計程車上面,我才問她:為什麼妳要拿剪刀丟老師?她才說出所有的事情,接著跟她說:妳知道為什麼媽媽要妳道歉?她說:不曉得。我說:道理很簡單,除了警察軍人,有職業需求之外,其他的人不管怎麼樣理由殺人就是不對的,殺人就是要付出代價,不管什麼理由。媽媽要妳道歉,是因為妳這個動作是不對的。她反問:老師也該道歉!你們知道我怎麼說嗎?我想,老師也有不對的地方,可是老師要不要跟妳道歉是她媽媽該教她的,不是妳媽媽可以去管的。她笑了出來,瞭解了。重點在於原本事情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做了一個錯誤的舉動,會把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來。
在車上我還叮嚀孩子:阿嬤一定會抓狂,不管如何妳一定會反應錯誤,等媽媽下班回來再跟阿嬤好好聊一聊,先對孩子做了一道防火牆,當我坐計程車回辦公室,剛好二十分鐘。我要說的是:當你是有耐心的,想法就會很清楚,條理就不會亂掉了,所以保持一個開心快樂的狀態很重要。很多家長發脾氣時,都亂吼亂叫的。我會對他說:你生氣我知道,生氣時不要說話,因為小孩子聽不到你在教他什麼?他只看到一個張牙舞爪的傢伙,話又講不清楚,孩子也不瞭解你要表達什麼。所以練習去養成快樂的習慣,快樂是會帶來快樂。
養成快樂習慣,學會和重要的人分享
第二個習慣是什麼呢?是分享,人性是愛計較的,你腦袋可以很精,但不用太計較。我覺得人是有親疏遠近的,對你最重要的人是誰?其次是誰?再過來是誰?你有沒有把你最好的臉色、東西、樣子,給你最重要的人?還是常常先把最好東西給很遙遠的人。
南亞海嘯的時候,捷運站有某個慈善團體在捷運站募款,要去救南亞海嘯,我看看她笑一笑說:辛苦了!轉過去向旁邊固定來賣衛生紙,一個坐輪椅的女生買了五包衛生紙,為什麼?我寧願把我的能力先去幫離我近的人,每個人能力有限。我們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先去把靠近我的照顧好,我相信那個力量是可以擴散出去的。可是很多時候,你把最重要時間精神去擺在對你不重要的人身上,我寧願跟媽媽先生孩子多講些甜言蜜語,對他們多撒撒嬌。
你最好的東西會是給誰?這個分享的習慣很重要,你不要跟自己很親的人計較,這是一定要養成的習慣,你跟你愈親的人計較,那些負面的東西,遲早會回到自己身上,也會有別人來跟你計較。
第三個要養成尊重的習慣,所謂的尊重,它是沒有年齡、沒有膚色的限制,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常會覺得因為他年紀小就要去主導他,那你會問我:十八歲之前,你不是要你小孩聽你的話嗎?我會要孩子聽懂我的思考邏輯,學習思考邏輯,當他們做了選擇,我絕對接受他的選擇。十八歲之前,在選擇過程當中,我會幫他做分析,分析完了,他再去挑選,孩子要不要結婚?我不在乎,那不重要!可是我很放心的一件事是,他絕對可以找到適合他的,因為我已經教過他該如何去做選擇。
記得,找伴侶三個要打破的迷思,第一、不是因為沒機會才找不到對象,機會一大堆。第二個是,找一個對象,不是為了來跟你分憂解勞的,不是要來共苦的。第三個是,找到伴侶不代表問題結束,是很多事情持續的開始。
面對問題,兩人攜手才同心
保持一個好心情,會幫助你去面對所有的問題,很多夫妻面對問題時,只有一個想解決,另一個會說:那是你的問題,你去處理就好了。我認為所有的問題,當兩個人在一起,勢必要兩個共同一起去解決,少了一個都不行。
我剛結婚的時侯,有人問我:如果妳先生有外遇,妳會怎麼辦?我說:我會讓他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可是現在經過人生歷練,我會把它看做是一個生活事件,他有狀況會有外遇,我也有責任,勢必我有一些地方沒做好,因為人跟人是互相的。所以,我會把它當成是:今天有人車禍受傷或某人大學沒考好的生活事件,一起來處理跟面對,這是心態上的差別。
再複習一下,三個要養成的習慣,就是要有快樂的習慣、分享的習慣、尊重的習慣。
最後,我提供一個如何辨識好對象的指標,我覺得:好對象是一個可以教的對象,如果你跟他說了一件他從沒接觸的事,他的反應是:少來!你又聽哪個專家說的?你又看什麼書了啦!如果他有拒絕排斥的態度,那麼不好教,千萬不要以為愛可以讓他做改變,是不可能的事。那如果你的對象對於沒接觸過的事,表現出好奇挺有意思,想多知道的態度,這種人是可以教的。你去找的人是可以教的時候,他就有機會成為你期望的樣子。
如果對方是不能教的人,即使他現在很好,人生多變化,現在不代表永遠都會是這樣子,遲早當他遇到一些狀態,你希望他有些改變的時侯,他會沒辦法進行,你會過的很辛苦。至少你跟他講一件事情,他的態度不是排斥不是拒絕,會是未來可教之材,如果不是如此,你的愛就要很足夠,足以去包容他的不改變,而不是你的愛可以讓他改變。提供給大家思考看看。